close

 



Theodore第二本書的第四章:提升意識的方法(四)

 

冥想的第一階段

 

想要用語言來說明冥想的一系列過程有點困難,所以分三個階段來說明的話就應該好懂一些。

在冥想的第一階段,心處於平穩的狀態,伴隨著輕微的出神狀態,這種狀態讓直觀的作用成為可能。

在這個階段能得到舒暢和放鬆的感受。

隨著冥想次數的增加,在整個一生之中,都有可能一直常常感受到這種心的平穩(冥想第一階段的平穩)。

 

如果只是每天持續這種二十分鐘的冥想,那麼就幾乎不可能能從第一階段進入到下一個階段,

不過,就算如此,從(這種每天二十分鐘的冥想之)中所獲得的成果,也比每天什麼都不做的人要多很多。

就算是那些,無論怎麼努力也都只以二十分鐘為限度的人,和根本不冥想的人相比起來,他們也應該能注意到,生活的所有層面都會有所改善。

 

通過持續的冥想,首先你們會感覺到自己的集中力增加了。

無論對任何事情的注意力、直覺力和處理能力,都會因為冥想而增強,解決問題的效率和效果也會上升。

因為對任何事情都抱有積極正面的展望,並且能夠以平常心和滿足感去解決問題,所以慢慢會變得無論幹什麼,都對自己感到很滿足。

 

對於至今為止一直都感到充滿著精神壓力的那些問題,也會慢慢覺得並不是那麼困難。

 

相反會變得慢慢歡迎這種所交給自己的挑戰式的問題。

另外,因為冥想能讓心臟的跳動減慢、血壓降低、減少不安的感覺、促進內啡肽的分泌,以及增強身體全身血液循環的效率,所以冥想也會增進肉體的健康。

 

因此,通過冥想,生活的態度會發生改變,不僅能減少精神壓力,也能減少由於精神壓力而引起的身體反應,

對練成一副不怕面對精神壓力的體質有很好的效果。

 

冥想非常簡單,並且也並不需要那麼多的時間,可是卻能實際得到各種各樣的好處。真難以理解,為什麼並沒有那麼多的人利用這種,最合適於讓人生變得更加美好的輕鬆容易的方法?所能考慮到的理由中,除了有得不到社會的支持以外,還有就是:總是一心認為,能夠實踐冥想的,都只是那些被選中的鳳毛麟角的幾個人,以及總是覺得,只要不能滿足一定的條件,冥想就不會有什麼效果;最後就是覺得冥想與基督教的教義相矛盾。

 

這三個想法無論哪一個,都只不過是完全沒有根據的妄信。

 

不過這裏面有必要稍微論述一下冥想是否違反基督教的教義。

 

因為一些理由,基督教基本教義追隨者們將冥想與東方的宗教聯繫在一起,以此為依據而認為實踐冥想的人都是異端。

基本教義追隨者認為,東方的宗教屬於多神教,這違反了摩西的十戒

(譯注:摩西十戒第一條:我是耶和華-你的上帝,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別的神。)。

 

並且他們還誤解了東方思想中冥想的含義,認為冥想是逃避現實的手段,是想要逃避這個世界上的義務和責任的一種行為。

甚至他們還錯誤的認為,就算瑜伽也只不過是對社會沒有任何幫助的,非實用的玩耍罷了。

結果就是,基本教義追隨者們得出結論認為:冥想是防礙社會發展的東西。

 

可是基本教義追隨者們卻沒有解釋:耶穌基督曾是瑜伽行者。耶穌基督有過弟子,斷過食,為了請求別人的援助,而長時間的冥想和祈禱過。

 

把基督教的教義拿來看一看,從--強調為了到達神的國度,要深入自己的內在世界--這一點來看的話,

說它與東方的宗教類似也並不為過。

 

由於基督教基本教義追隨者們給自己的這些想法強行貼上正確的標籤,所以他們根本不打算去理解,基督教和東方宗教之間的共同之處,

而只是過分強調表面上的不同。至今為止,冥想被作為一種方法而被使用,讓人類能感受到神性就在身旁,這一點以後也不會有任何變化。

 

感受到神性就在身旁的重要性,幾乎在所有的宗教之中都被同樣的強調,所以,這只不過是因為宗教種類的不同,故其表現方法也相異罷了。

 

在冥想的第一階段,自我意識的散漫會成為很大的障礙。

 

在完全掌握冥想的第一階段之前,你們的心在冥想的時候,會從一個東西跳到另一個東西上面。

但是並不要從後面,跟著自己的心跑來跑去,而是要讓自己的心,依著自己的想法走(譯注:就是駕馭自己的心),

 

這是靈魂進化的課題之一,(這個課題)只有唯一通過冥想才有可能學習到。

 

如果想要超越自己的心,那麼首先必須要從--通過讓意識集中在什麼東西上面,而讓心靜下來--這一點開始。

如果有一個能讓意識集中的物件的話,那麼一旦當自己的心偏離到其他東西上面,自己就會立刻發覺,也就有可能讓心,再次聚焦到原來的物件上。

 

保持集中,讓心不要偏離到旁邊的東西上--這就是在冥想的第一階段所應該學習的課題。

 

在開始冥想之後的最初階段,你們會驚訝於自己的心怎麼都無法固定在一個地方,而是這裏那裏跑個不停。

隨著每次心一往旁邊偏離,就讓其重新集中,這樣不斷的不斷的訓練自己,最後終於,你們的心跑到其他地方的次數,就會慢慢減少。

 

駕馭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最開始時,就算通過訓練也看不到什麼成果。

 

但是,隨著不斷的重複訓練,最終,就有可能維持住意識的集中,並只是活在當下的那一瞬間裏。

冥想的第一階段通過了之後,有可能周圍的人根本意識不到你的變化。

 

比起第一階段學習的困難性,所能得到的成果卻看起來好像很少。

 

可實際上,這個進步意味著你朝著神性大大的近了一步,是非常重要的成果。

 

在第一階段,冥想時的坐姿、冥想的時間帶、冥想之前是否能吃食物、飲食是否要以蔬菜為主、呼吸的方法等等,的這些考慮並不是那麼重要。

 

冥想的這些姿勢條件在冥想的第二和第三階段會變得很重要,

但是如果從最開始就過於重視這些條件的話,冥想作為生活的一部分而被自然接受--這件事情就會變得困難。

 

如果設置了太多的條件,就會防礙初學者把冥想變成習慣,實際上在你們的社會中,冥想不能紮根的理由之一就在這裏。

當所能得到的成果非常小,並且,只是為了一些,在最開始的時候幾乎好像都意識不到的東西,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有誰會願意重複進行這種--

只有熟練的冥想家,以及冥想小組和團體們才會想進行的--正規的訓練(譯注:言下之意就是條件太多,別人就不願意幹了)?

 

但是,冥想的時候維持後背挺直的坐姿,以及冥想之前什麼都不要吃等等,這些條件會對第一階段追求“心的集中”起到幫助作用。

隨著已經能夠保持心的集中,並且在訓練之下,朝所追求的目標開始移動一步的時候,剛才所說的那些條件的重要性,就會慢慢增加了。

 

 

 

Theodore第二本書的第四章:提升意識的方法(五)

 

冥想的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的特徵是,象徵著頻繁的與“普遍的自己”相會(譯注:見注2)。

當心的平穩被保持住的時候,真的只是一瞬間,會感受到“普遍的自己”的存在。

 

當感受到“普遍的自己”之存在的時候,會體驗到脫離感、平穩、安靜和時間的超越。

 

那時會感覺到,一切與自己個人有關的東西,都會變的遙遠、模模糊糊的。

 

在這個階段所能得到的:從俗世的脫離感,客觀性的視野,以及受容性(譯注:見文後注1)的增加等等的感受,會幫助提高療癒的效果。

在第二階段,如果本人的心理創傷中有“缺乏受容性”的話,療癒會特別有效果。

在這種狀態下,有可能與“普遍的自己”交流,能夠得到對“活著”的意味深長的洞察,並得到“普遍的自己”的支持。

 

在冥想之中經驗過與“普遍的自己”的相會之後,就能得到客觀性、平穩、受容性以及對自己的新的認識,

就能漸漸的,以更加平和、滿足的感覺,生活在自己的內在和外在世界之中。

 

在掌握第二階段的冥想之前,也許需要好幾年不斷的每日訓練。

 

在這個階段,你意識上的轉換能夠讓你自己,還有你周圍的人都能夠很明顯的看出來。

 

這種意識上的轉換包括了前面所說的在冥想中,體驗到的從俗世的脫離感,客觀性的視野,以及受容性的增加等等感受。

 

前進到這一步以後,自我就不會再玩以前那種,像胡鬧一樣的“追求目標的遊戲”,

實際上,你們將能夠如實的看穿,並接受你們自身的自我。

也就是說,所謂自我,只不過是一個僅僅為了某種東西實現的方便,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發出的一個沒有誠意的聲音

(這個聲音並不是至今為止你們所信以為真的,賢明的理性的聲音),

自我,只不過是一個--為了你們能生存下去而必需存在的,起到一個朋友作用的--存在。

 

在生活當中,隨著個人自我的影響力退到了影子的後面,以及與“普遍的自己”交流頻度的增加,

在你自身當中,會慢慢產生出與這個新的意識級別互相適應的變化。

 

伴隨著這種意識上的轉換,你會以一種至今為止完全不同的角度,來評價自己人生中幾乎所有的側面(工作、人際關係、居住場所、飲食、度過時間的方式等等)。

這種對人生的重新評價,是一種到達了新的意識級別之後的自然結果。

“普遍的自己”在得到你的同意之後,會選擇一個,與至今為止,自我所選擇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對於生活方式的變化,有可能會讓你覺得有些驚慌,不過,你應該會感覺到這一切的變化對於自己是正確的。

另外,對於你自身正面積極的變化,周圍的人也能明顯的感覺到。周圍的人雖然也許不知道原因是什麼,但是會慢慢的支持你的變化。

在他人的眼裏,你生氣勃勃充滿自信,明確的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周圍的人對你們的感覺也與你們自己覺得自己一樣。通過這樣的變化,你將會發現真正的自己。

變化,絕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當變化是由意識的轉換所引起的時候,就會得到自信和信念的支撐。

 

在這第二階段之中,“普遍的自己”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會變得越發明顯,對此,無論是你本人還是周圍的人都會慢慢明白。

隨著開始對自己自身有一種至今為止不同的感受,在你的周圍會開始聚集起一些,和你有類似的人生經驗,類似的意識級別的人們,

而與你不同的人將會漸漸離你而去。

 

這種在自己周圍的人們的變化,是冥想第二階段所出現的最明顯的變化之一。

這並不僅僅是為了支持你對新的生活方式及物事的態度,也是為了品嘗幸福的感受,

 

所以,已經實現轉換的意識,會想要與持有同樣級別意識的人們成為朋友。

 

在第二階段所起的另外一個變化是,你會越來越對:吝嗇小氣的想法,人們的閒言碎語,以及只是拘泥於表面的態度感到不舒服。

並開始感覺到:小我所關心的那些東西,只會浪費時間和能量。

你將不會以追求快樂,一個勁的看電視這種消極的方式使用能量,你會慢慢的把自己的能量注入到--

能夠幫助自己去實現那些,意義深遠的靈性上的目標(包括靈性的發展、增進健康、獻身去幫助別人等等)--的事物上來。

 

實現了意識上升的你,將意識到每一瞬間的重要性以及活著的寶貴,

所以將會增加自己要認真過好人生的決心和熱情。

 

當意識開始轉變,就會對他人的能量變的敏感。

但是,對他人能量的性質變得敏感也會產生一些問題。

也許你會開始避開很多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的機會。

甚至是如果與自己的家族太長時間待在一起,有時候也會感到不舒服。

這種想要避開人們的想法,有時候會是引起罪惡感和不安的原因,但實際上,這是在意識轉變的過程中,會自然發生的事情。

 

隨著意識的提升,就算當人們圍繞在你的周圍,你也將慢慢的不再像以前那樣的那麼在意了。

最終,你將學會與其他人之間構築起,一種至今為止完全不同的關係,不再會那麼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而是將能夠對對方產生很大的影響。

 

接著,人們會被你所吸引過來。因為待在你的身旁就會感到很舒服,所以大家都會聚集到你的周圍。

雖說,必須一定要注意不要因為被人們所包圍,而將自己的能量全部都使用完,但要意識到:

吸引很多的人過來,這是持有高度意識的人服務他人的一種方式。

那些--因為待在具備高度意識的人的身旁,而能夠不受其他人的負面消極影響--的人,偶爾有時候,也會以同樣的方式能幫助到別人。

 

譯注:

 

1)關於“受容性”這個單詞,本來好像是日語的單詞,對應英文應該是receptivity,無奈覺得好像沒有合適的中文單詞與之對應,

並且覺得翻譯成“接受和接納”好像也並不十分合適,所以決定直接把這個日文詞語拿過來用,不翻譯。

“受容性”這個單詞在這篇文章中根據我的理解,並不僅僅是指接受或接納,而是還有“不加評判的接受並承認”的意義,

而似乎中文圈內其他譯文常用的“臣服”放在這裏也並不合適。

所以就“不加評判的接受並承認”這個意思來說的話,我傾向於引入日文的“受容性”這個單詞。

也許有人說中文也有“受容性”這個單詞,這確實是沒錯,不過那似乎是科技辭彙。

 

2)“普遍的自己”這個詞語也許難以理解,我也沒有辦法,因為沒有英文原文,日文的原文就是“普遍的自己”,

我日文理解能力,也並沒有高到能把這個看起來很怪的“普遍的自己”翻譯成更容易被中國人所理解的其他名詞,

而且這裏也並不是“共通的自己”的意思,因為日文裏有“共通”這個單詞,

所以日文譯文不會放棄“共通的自己”不用,而用“普遍的自己”。

所以,就請大家按照字面的意思來理解吧。

 

 

 

Theodore第二本書的第四章:提升意識的方法(六)

 

冥想的第三階段

 

能達到冥想第三階段的人很少很少。

其中有的人就算每天都冥想幾個小時這麼持續幾年,最後也達不到第三階段。

在這最後階段所產生的變化,是前面所說過的,在第二階段中所產生的效果的延長。

在每天的生活之中,你會更進一步的強烈感受到神性的存在,你和他人之間的差異也會表現的更加明顯。

更進一步,也許你會超越到--完全不在意自己與他人之間的比較--的程度。

 

到達第三階段的人,將處於指導別人的位置,常常會作為靈性老師或療癒師而被別人知道。

人們--經常並不限於此(譯注:日文譯文這裏的“不限於”有點曖昧,不知道是指不限於人類,還是說不限於這個行為)--

也許只是就為了看你一眼,而特地從很遠的地方跑來。

到達了最終階段的人,大多數會選擇寧靜的生活,會為了離開世俗的雜事而住在郊外。

 

避開吵鬧的理由並不是因為難以忍受世間的煩瑣,而只不過是因為,他們對於從那種生活中所能得到的東西失去了興趣。

他們對於從所謂的都市生活中所能得到利益(物質的報酬、舞會、社交、電影等等)完全不感到有什麼吸引力。

 

他們對物質的物事幾乎完全不關心,相反卻喜歡那些能夠親近自然的生活,選擇得到與神性的調和。

他們幾乎都會找到幫助別人的方法,奉獻自己去幫助誰。

也就是說,雖說他們並不與世俗社會發生關係,但是他們卻並沒有失去普遍的人類之愛。

 

第三階段的特徵是“超越了思考”

第二階段的中心是:客觀的看待“普遍的自己”,並與其產生關係,

而到了第三階段,自我自身的存在成為“普遍的自己”,或者說是神性之全體的一部分。

相反,對於個人自我的認識,卻幾乎--或者說完全感覺不到了。

 

想要用語言來說明這種變化是非常難的。

這並不僅僅是因為難以找到合適的語言來形容那種,感覺不到個人自我之存在的感受,

還因為,在這種狀態下,由於個人的客觀自己以及心靈的機能停止,而與那個體驗融為一體,

所以,就算是體驗者本人,也幾乎不可能描述所發生的事情。

不僅從他人的口裏,聽不到關於這樣的體驗,並且就算是自己,也不知道該如何向周圍的人說明。

 

用一句話來說的話,那是自己自身完全融入神性的體驗,是作為個人自我的存在性完全感覺不到的一瞬間。

這種至高的體驗的強烈性,將會永遠的改變你們今後的人生。

 

在剛剛到達冥想第三階段的時候,會暫時的失去自我的同一性/自我的主體性,而導致刺激自我的恐怖感,

結果會變得很難再一次超越,超越那由陷入自我防衛的自我所帶來的妨害,這種事情幾乎會發生在每個人的身上。

在這樣的時期,你也許會體會到某種精神上的危機(由於自我崩潰而導致的自我破碎的那種感覺)

 

通過感覺到這樣的危機,你就不得不重新檢視自己對人生的考慮方式,尤其是自己自身在人生中所處的位置。

在到達這個階段的過程中,如果在至今為止的生活當中,並沒有誠實的同“普遍的自己”相對相處,

那麼,這種危機的感覺就是一個通知,通知你身上有些地方需要改變。

這種經驗,在語言上常常被稱之為自我實現,這種經驗所具有的性質是:它訴說著重新構築人生中靈性層面的必要性。

 

隨著意識的轉變,生活會發生變化,你將不能再忍受與這種變化的生活不相調和的生活習慣,

所以需要你拋棄這種陳舊的東西,開始一種新的生活。到達了最後階段的人的生活會變得樸素,並與自然緊密相接,

其原因是,那樣的人會把對自己不再有用的東西,乾乾脆脆的捨棄。

對於靈魂來說,並不需要自我所追求的那種快樂,相反,自我所追求的快樂結果會讓自己遠離神性。

 

到達了這種程度的人,也許會進一步進入到自我實現的過程之中,也許卻只是會一直停留在這個第三階段。

是離開第三階段往前進,還是停留在第三階段?

這主要是根據那個人的靈性發展的不同而不同。

如果這一生是在地球上的最後一世的話,那麼這個人投入到“大宇宙本體意識”的時間--在自我實現這個過程的延長線上的展開--

將會一直持續下去直到最後。

能一直都停留在“大宇宙本體意識”中的人非常稀少,那樣的人常常被稱為上師、大師、靈性教師。

 

即便是達到了冥想第三階段的人,幾乎也都只能在極短的時間之內,體驗到與神性一體的感覺,

但就算這樣,每次所體驗到的與神性的融合,都會帶來對新的“光”和新的世界的覺識,然後這進一步又會對周圍人的意識產生影響。

 

除了與神性的一體感,同時還有自我實現被達成後的那種達成感,這種達成感,哪怕只感受到一次,

其所產生的效果也是無法衡量的,具備著會讓人生從根本上發生改變的力量。

以這樣的終極體驗為最終目標而不斷的進行訓練,這(種結果主義)並不能說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期盼著能獲得與神性的一體感這種至高的體驗,並且朝著這個目標不斷努力,

這是人們生來就被賦予的權利,也是特權。這也會導致讓人們去重新發現自己自身真實的樣子。

 

關於冥想的實際方法,這裏省略了細緻的說明。關於冥想的步驟請遵照冥想指導者的具體教導。

 

不過,由於靈性的成長是各個人自己獨自的東西,

 

所以也許會產生一些,連熟練掌握了冥想的有經驗者,也回答不上來的問題。

 

靈性成長的過程,根據每個人的不同也是千差萬別,這,恐怕是我們能向你們傳達的最重要的資訊。

 

你們每一個人身處在完全不同的探求之旅上,在這裏,

 

你們的“普遍的自己”是最有把握,最讓人安心的嚮導。

 

並且,在探求未知之旅的前方所等待著你們的終點,

 

也就是你們與“普遍的自己”的相會。

 

 

arrow
arrow

    Ash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