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三代王年簡表提要:
1.根據先有太極後有天地的古代“蓋天”宇宙創生說,利用SkyMap電腦天象演示軟體,確定了太極出現之年,也就是天一星最靠近北極之年是西元前2611年,
並確定天皇登位之日是西元前2607年11月27日。
2.根據古文獻記載的地皇以火德王的記載,利用北極五星中赤色星“帝” ,
最靠近北極而北極五星各星階級等級,同時成立的年代是西元前2560年的計算結果,確定了地皇在位年。
3.根據古文獻記載的人皇別號“居方氏”的含義,確定了人皇與我國龍山文化時代,方形城址出現的關係,將人皇元年定在西元前2550年。
4.根據二十八宿井宿與我國古代水井大量湧現現象的關係,確定了漢字版二十八宿,由中國官方最初頒行的年代(2277 B.C.,這也是黃帝、少昊、顓頊三帝在位的前後)。
5.根據二十八宿星宿距星(星宿四)位當夏至點的年份(2167 B.C.),
和昴宿距星(昴宿一)位當春分點的年份(2172 B.C.),確定了帝堯在位年。
6.根據對玉琮形義的研究,首先確定了鳴條之戰和牧野之戰,
所當的年代都是“歲在鶉火”之年;
其次計算出了鳴條之戰的年月日(西元前1639年1月18日)和
牧野之戰的年月日(西元前1046年1月20日)。
7.根據古文獻記載的“寒浞殺相” ,和西元前1953年“五星聚”事實,
確定寒浞元年是西元前1952年。
8.根據古文獻關於商紂時“五星聚房” ,和《易緯通卦驗》“代者起東南”的說法,首先確定“代者起東南”是指“五星聚井”天象,
並認定它實際上就是,古文獻聲稱的“五星聚房”天象;
其次計算確定西元前1058年是周文王元年。
弄清了判斷“五星聚”成立與否的古代衡量標準:
心宿的宿度(5~12度)就是“五星聚”成立時所應達到的聚度。
弄清了木星的四大衛星被我國古代學者最早記載下來的確切年代(西元79年)。
弄清了江曉原、鈕衛星的“牧野之戰1044 B.C.說”的根本錯誤所在:
將《利簋銘》的甲子朝與歲鼎合讀為甲子朝歲鼎。
給出了《利簋銘》關鍵部分的正確讀法:(癸亥夜半)歲鼎,(甲子早上)克(商)。
指出《利簋銘》提到的歲就是歲以紀終之歲,
鼎就是與利簋配套的那個作為食器與禮器的鼎。
用西文重新命名了木星的四大衛星。
傳統所謂的饕餮紋,或現在所謂的獸面紋,實際上是鳳首紋。
術語定義:
1.聚度:指五大行星(木、火、金、水、土)的黃道經度中之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通常也說成五星(間任意二星之)相互距離(角度)。
2.距度:二十八宿中相鄰兩宿距星的赤經差或黃經差。
亦稱宿度、廣度、寬度、宿寬等。
3.木五星:指木星和它的四大衛星。木五星應被看作是宏觀五星木、火、金、水、土的鏡像或等效星群。木五星也有被古人簡稱為五星的可能,古人常說日月五星起於牽牛之初,其中五星,應該是遠古流傳下來木五星的省稱、習稱。
4.日月合璧:指日、月合朔。
5.五星連珠:指宏觀五星(木、火、金、水、土)或微觀五星(木五星)各星就近排成珠串之形。
6.初度:在牽牛宿的情況,根據《淮南子·天文訓》提供的牽牛宿度(8度),將其三等分,則得初度共計2.67度(2度40分12秒)、中度共計2.67度、末度共計2.67度。即牽牛初度是指從牽牛0度到牽牛2.67度的這一塊天區。
在七星宿的情況,根據《淮南子·天文訓》提供的七星宿度(7度),將其三等分,
則得初度共計2.33度(2度19分48秒)、中度共計2.33度、末度共計2.33度。
即七星初度是指從七星0度到七星2.33度的這一塊天區。
哲學家說:邏輯比事實更加真實。作者強調:王統是極重大的法統。
作者聲明:本文與中國政府無關。
特別鳴謝:感謝英國公民Chris Marriott先生!
他製作的SkyMap電腦天象演示軟體,幫助我們看到了我們祖先經歷過的天象。
本文使用的版本是SkyMap Pro 8。
參考:學者劉次沅所說:儘管古天文計算不需要很精確,卻也有其特殊的要求,某些供天文愛好者使用的電腦軟體,並不一定能滿足古天文研究需要。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軟體並未考慮古代計算,因此儘管它允許輸入很遠的年代,但得出的結果已經完全不能用。商業軟體種類五花八門,版本日新月異,這裏無法細述。作為本書讀者,建議使用英國SkyMap Software公司的SkyMap,
本書中不時會以它為例,說明古時的天象(筆者使用的是7.0版)。
該軟體的天文計算考慮得比較周到,功能也齊全。
較大的缺點是,採用的地球自轉運算式不太合適,因此在計算西元前500年以前的日食時,會有一定偏差。《從天再旦到武王伐紂——西周天文年代問題》
劉次沅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年8月出版
與讀者的約定:
1.本《年表》所引讖緯文獻,若未特別注明,均係引自安居香山、中村璋八所編的《緯書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
2.本《年表》所引《帝王世紀》、《逸周書》,若未特別注明,均係引自新世紀萬有文庫《帝王世紀·山海經·逸周書》,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3.本《年表》所引文字資料,除非《年表》作者覺得特別重要而將其出處標明,一般是僅供參考的性質,而未標明其出處,若被引文字的原作者有異議,本《年表》可將其刪除並在此預表歉意。
本《年表》的三皇,是指在蓋天宇宙模型中各占一席之地的,三位中國最早的帝王——天皇、地皇、人皇。蓋天宇宙模型在結構上可表為天、地、人三個組成部分,三皇各以其一為名號。
本《年表》的三皇時代非指天皇、地皇、人皇這三位王者在位的時期,而是指五帝時代之前的一個由天皇及其嫡系後裔(即古文獻所謂的風姓王者)統治中國的時代。
三皇都是古越族人,該種族的文化標記是蛇,其政治標記是鳳。
古越族就是《尚書》等文獻中提到的有夏(氏)、夏人,也就是《說文解字》聲稱的中國之人,亦即中國田野考古學所稱的良渚文化集團(確切地說,是指跟隨人皇於2550 B.C.北遷黃淮流域的那一部分良渚文化集團成員。未參加北遷,或遷離後又遷回江南的這一部分人,連同那時從南方其他地區,陸續遷到太湖流域的百越族成員,就是我國歷史文獻所稱的吳越之民)。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列為人類始祖的伏羲、女媧就是夏人的代表,
二人總以蛇身纏繞之狀出現於古畫中,證明他們的族屬標記是蛇
(女媧出生於陝西土著,本非古越族,但嫁於伏羲後,已屬於古越族一員,
故其文化標記也改為蛇,但其政治標記應為雲。
這同泰伯、仲雍奔吳之後斷髮紋身,成為古越族成員的道理是一樣的)。
蛇是古代中國南方種族的專有文化標記。
夏人祖居之地應即《山海經•大荒東經》在“天吳”條下提到的夏州之國,
或一般古文獻所稱的吳越之地、有吳之鄉,
即今中國東南沿海之太湖流域,也即中國田野考古學所稱的良渚文化區。
注意:
A. 蓋天宇宙模型的側視圖如繁體傘字所示:上為圓錐形天蓋,下為大地平面,中為天地柱,在天蓋之下,大地之上,天地柱四周有四個人,他們代表生活在大地四方的人類。蓋天宇宙模型結構可用三個漢字簡單地概括表示,即天、地、人。
參考:
1.《尚書考靈曜》:仰觀天形如車蓋。秦始皇陵出土的銅車,其車蓋形如今日之晴雨傘。按《考工記》,車蓋上要繪二十八宿星圖,足見車蓋代表天蓋。銅車車輿為方形,對應用於盛民的方城。又由於方城都座落在大地上,故車輿可代表大地。車蓋之下、車輿之中的乘員代表生活于天地之間的人類。車輛的奔馳代表時間的推移。這樣,古代馬車的構造表示出了蓋天宇宙模型的空間結構,其運動則表示出時間概念,故一輛車體現了古人的時空觀。
2.《春秋繁露》:鸞輿尊蓋法天列象。
3.《帝王世紀》:黃帝始去皮服,為上衣以象天,為下裳以象地。
4.天、地、人宇宙模型在《周書•泰誓上》武王的講話裏也有所表現: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
5.《文心雕龍•原道第一》:…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鐘,是謂三才。”
B. 蓋天宇宙模型亦完好地保留在中醫的針灸穴位體系中。人體前胸中軸線上,自鎖骨以下,依次有穴位天突、璿璣、華蓋、紫宮。容易明白,天突穴對應傘頂,即天北極;璿璣穴對應北斗七星,後者的斡旋運動軌跡構成一個空氣圓錐,這裏指代天地柱(即天地柱的頭部是圓錐形的。另外,璿璣作為一種重要玉器,它本身就是天地柱的模型,詳後);
華蓋穴對應天蓋;紫宮穴對應地上人間的皇宮,這裏指代大地。
應當指出,中國傳統醫學的知識傳承,自古以來未曾中斷過,哪怕是焚書坑儒這樣極端惡性的破壞文化傳承的事件,也沒有造成中醫知識的缺環。
另一方面,醫學是一種專業性極強的知識體系,也就是說這種知識體系,具有高度的穩定性和保守性。針灸穴位體系是典型的中國文化遺產,它所包含的蓋天宇宙模型,一定是傳承自遠古中國,而不會是遠古印度。
參考:印度政治教科書《政治理論和實踐》中關於中國的介紹:
中國坐落在喜馬拉雅山以北,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中國。和印度一樣,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之一。歷史上,中國總是從印度受益,印度文明讓中國人瞭解心靈和精神領域的知識,兩國也通過貿易加強了經濟聯繫。
案:據北京大學的梵語學者 季羨林 先生介紹,在一次印度某大學歡迎他到訪的大會上,該大學的校長先生說,印度是中國的文化母國。這當然指的是印度傳播給中國的東西多屬於形而上的,或謂心靈和精神領域的範疇,如佛教;而中國回饋給印度的東西,僅限於形而下的層次,就是絲綢、茶葉、瓷器之類。
但是,本《年表》的研究結果顯示:佛教中最高層次的內容——蓋天宇宙觀——無疑來自中國。另外,印度佛教經典中的二十八宿,其真正的發明者,也是中國人。這在讀者耐心讀完本《年表》後就會明白和同意。
參考文獻:《三十二個基本漢字及其相關問題》(簡稱《三十二》,載於《良渚文化論壇》,良渚文化博物館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下同。)
C.《古今注》:程稚問於董生曰:古何以稱三皇、五帝?
對曰:三皇者,三才也。五帝,五常也。
案:三才為天、地、人,五常為仁、義、禮、智、信,可以配五行。
《春秋感精符》以前三皇為正,謂天皇、地皇、人皇,皆以天、地、人為法。
《白虎通德論》引《禮記•諡法》曰:德合天地者稱帝。
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德侔天地者稱皇、帝。
D. 大禹的夏后氏也被稱為有夏氏或夏人,但該氏族只是古越族的一部分,即夏后氏只是有夏氏或夏人的一部分。夏后氏起源于錢塘江南岸地區,是河姆渡文化集團的後裔。河姆渡文化集團最終被併入良渚文化集團(即所謂有夏),但屬於後者中的邊緣群體(這一事實無法徵之於文獻,但可清晰地證諸田野考古研究)。
E.《尚書》:古之人迪惟有夏。案:此處有夏宜指風姓集團。風姓集團是古越族的領導集團,即北遷後的良渚文化集團的領導階層,也即三皇時代的歷代王者,即指天皇、地皇、人皇、提挺、通姓、有巢、遂人、伏羲、蚩尤、少昊十位帝王和他們的近親。
參考:
1. 李學勤《趙文化的興起及其歷史意義》(《邯鄲學院學報》2005年4月):
雲夢出土的秦律明確規定:秦人說自己是夏人。
秦人如果和別人結婚,生的孩子算不算華夏人,也是有法律規定的。
案:眾所周知,秦王室嬴姓,是少昊後裔(《說文》:嬴,少昊之姓。
《秦本紀》[索隱]曰:按:《左傳》郯國,少昊之後,而嬴姓蓋其族也,
則秦、趙宜祖少昊氏。
學者晁福林:秦人作畤有六,其中三個祭白帝,(此)為秦人最為重視之帝,
剩下三個分別祭祀青帝、黃帝和炎帝)。
秦人既為夏人,則少昊就是夏人,而少昊風姓,屬於風姓集團
(少昊又號金天氏、鳳鳥氏。金天二字合起來就是辛在頭頂。
而甲骨文鳳字就是辛在鳥頭頂。故金天實指鳳。
又據拙文《三十二》,辛義為威權,則頭巔戴辛之鳥應為鳥王,而鳳是鳥王,形訓相合)。這樣,整個風姓集團就都是夏人。
2.《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為之(按指季劄)歌《秦》,曰:
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
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後,誰能若是?
案:這裏,季劄明確指出《秦》實為夏聲,即夏人之聲,這指出了秦王室的真正出身。這與季劄稍後觀賞《唐》時,指出其應為陶唐氏遺民之聲的做法是一樣的。
3.在中國古文化中,季節與方位有著固定的搭配,夏季與南方是搭配關係。
F.《尚書》: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乃伻我有夏。
案:此處有夏是指周族,而絕不是指大禹的夏后氏。
周族自稱有夏的根據是:太伯仲雍移民太湖流域,太伯作為周族長子斷髮紋身,變身為夏族之人,故周族亦可自稱為夏族。
參考:
1.《周本紀》:(太伯、虞仲)乃二人亡如荊蠻,紋身斷髮。
[正義]:……故通號吳越之地為荊。及北人書史加云蠻,勢之然也。
[集解]引應劭曰:(吳越之人)常在水中,故斷其髮,紋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
2.《谷梁傳•哀公十三年》:吳,夷狄之國也,祝髮紋身。
案:祝髮即為剃短髮。
案:學者嚴文明:越人的風習之一是斷髮紋身,正如夷人喜好拔牙一樣,是一種重要的族別標誌。
G.《說文》:夏:中國之人也。
案:從三皇時代開始,夏族(即古越族,亦即良渚文化集團)
就是中國領導民族,故中國民族可以夏作為統稱。
中國古稱華夏,中華民族自稱華夏族,即來源於夏:中國之人也這一傳統認識。
有人說華夏就是華族和夏族的合併稱呼,這是瞎說的,
華是形容詞(《說文》:華,榮也),用於修飾夏,即華夏就是光榮的夏族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