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古越族

 

 

 

古越族是指古代生活在從江浙閩()粵到交趾(今越南)的土著民族。

 

其民族特徵就是斷髮紋身、善於水上航行。

 

古越族的來源。儘管中國的古人類學家不同意人類非洲起源說,

 

本詞條作者也認為,至少不是全部的中華民族祖先都來源於非洲,

 

但是,從天文考古學的角度,可以判斷出,

 

古越族很可能起源於非洲,這可以從老人星、狼星的星名看出來,

 

前者只適合在低緯度地區觀察,後者作為全天最亮之星被定義為南方之星(古越族祖先可能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以狼為師,通過模仿狼群內部的社會組織,和捕獵方式方法,而保證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因此出於感恩心理,而把全天最明亮的恒星,用狼這種動物來命名)

 

新石器時代晚期生活在太湖流域,在田野考古學上所謂的良渚文化集團,

 

其族屬被判斷為文獻上講的古越族。

 

古越族與太平洋地區的南島語族有深刻聯繫。

 

古越族文化對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原始文化有著影響力。

 

中國三皇五帝時代的大多數帝王出自古越族,

 

或在血緣上與古越族王室有關,他們是:

 

天皇、地皇、人皇、提挺、通姓、有巢、燧人、伏羲、蚩尤、少昊(以上出自良渚文化集團),黃帝(其女性祖先為伏羲之妃)、帝堯(其母親為伏羲後裔)

 

帝舜(其祖先出自河姆渡文化集團)、帝禹(其祖先也出自河姆渡文化集團)

 

現代中國(世界)最大的姓族集團——張姓和李姓(二姓人口均已過億),是天皇的後裔。

 

古越族的語言,我們現代人稱之為古越語,古文獻上稱為鳥語。這是一種多音節語言。

 

古越族內部尚可分成多個族群(例如良渚文化集團和河姆渡文化集團),所操的鳥語也有區別。三皇時代(2607 B.C.-2338 B.C.)中國官方語言是良渚文化集團的語言。這一語言的孑遺至今仍然可以從古文獻中看到,

 

比如《史記曆書》所用的焉逢、強梧、赤奮若、作噩、大淵獻,等這些術語。

 

在中國著名史書《資治通鑒》中,全套使用了以上這些術語,以代替漢語干支字作為紀時語言。古文獻明確記載天皇作干支,所以可以認定天皇所用的語言就是焉逢、強梧、赤奮若,這樣的鳥語。

 

---------------------------------------------

 

四、漢字

 

                                                       

 

漢字發明於2337 B.C.,也就是黃帝元年(參見莊小兵《中國歷史簡表》)

 

發明地點為以下三個地點之一:

 

今中國山東省日照市兩城鎮地區(黃帝登帝位之處,該地就是古文獻經常提到的窮桑)

 

或今山東省曲阜市(黃帝遷都處)

 

或今河南省新鄭市(黃帝建都處)

 

主要發明人是黃帝史官之一的倉頡(黃帝的陝西同鄉)

 

並得到了同為黃帝史官之一的沮誦的幫助。

 

部分特殊漢字是倉頡與其他兩位學者合作發明的,

 

其中,在干支字方面,倉頡得到了 黃帝 老師大撓的協助;

 

在漢字數位方面,得到了數學家隸首的協助。

 

與中國大陸盛行的觀點相反,漢字不是人民群眾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相反,漢字是由作為黃帝史官的倉頡創造的,用來作為皇室記錄歷史的工具,為皇權服務,為皇朝政治服務。

 

漢字的推行也是借助於黃帝的權威,在各個族群的上層人士中逐漸推廣應用,

 

但並不是提供給普天下的勞動大眾使用。

 

漢字走出貴族圈子,進入普通人民生活的時間是在孔子時代,在孔子宣導有教無類之後。

 

為每個漢字的字形賦予音值之後,與漢字相適應的漢語就此誕生。

 

因此,漢語作為當今世界上唯一的單音節語言,以漢字的發明為契機,誕生於2337 B.C.因此,漢語是一種人造的語言。

 

在漢語出現之前,也就是在2337 B.C.以前,中國境內的所有語言均為多音節語言。漢字漢語是在黃帝(2337 B.C.-2307 B.C.期間在位)的特別命令下被創造出來的,其目的是要提供一種民族共同語和唯一的官方語言,以取代此前的唯一官方語言——古越語,希望以此表示中國境內各民族從今以後具有平等地位。

 

       

 

到目前為止,田野考古發掘還沒有發現2337 B.C.-1600 B.C.730多年間的漢字證據,但可以判斷倉頡本人書寫的漢字,其字形應該與河南安陽殷墟遺址,

 

發掘出土的甲骨文完全相同。

 

當然,漢字也不是憑空創造出來的,它是對鳥跡的發展。

 

所謂鳥跡,是一種通常包含了鳥形象的圖畫,

 

由三皇時代(2607 B.C.-2338 B.C.)皇家御用歷史學家發明和使用,它也是和漢字一樣的載史工具,專門應用於皇室內部。

 

文獻也把鳥跡稱為三皇內文。所謂內文是相對於外文而言的。

 

外文是指外部(社會)通用的正式文字,而內文是指僅在局部範圍使用的,

 

或內部使用的非正式文字。

 

鳥跡或三皇內文的發明者沒有名字流傳下來,文獻只是稱其為史皇(《呂氏春秋》有史皇作圖的記載)

 

注意:這個發明圖畫的史皇,生活在2607 B.C.前後,也就是天皇在位期間,而不是倉頡,雖然後者也被文獻稱為史皇。

 

三皇內文的發明和使用地點,是在天皇的首都,即在今中國浙江杭州瓶窯發現的良渚古城;第二,是在人皇的陪都(今山東省日照市兩城鎮)

 

       

 

和倉頡時代的漢字迄今為止還沒有被發現不同,

 

三皇內文,也就是鳥跡,至少已有四、五幅面世。

 

其中一幅被刻畫在一塊良渚文化玉璧上,

 

這塊玉璧在1930年代被從杭州餘杭盜挖出來,在上海出售給了美國人佛利爾,

 

如今,它被收藏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佛利爾美術館裏,編號為No.1

 

這一幅圖畫,表現的是一隻鳥停留在一個學者們所謂的祭壇上。

 

而祭壇是由山東大汶口文化的族屬標記日雲山改畫而來,

 

即把日雲山中的山(泰山代表山東地區)改畫成具有三個臺階的祭壇;

 

把日(太陽代表帝王)移到壇身,裏面加畫七個小絲卷,代表七世王者的王統;

 

把雲(雲氣代表仙升)改畫在祭壇底部,以保持它與太陽的相對位置關係,

 

以便傳達出原圖

 

日雲山表示的意思:太陽在泰山以東升起。

 

經過改畫後的圖一般稱為鳥立祭壇圖,其含義是:(良渚文化集團王者)

 

(移居)到了山東,王者像泰山出日般在中國的東方升起。

 

相應的史實是:人皇在2548 B.C.這一年的年初,從今浙江餘杭,移居到了今山東日照兩城鎮。

 

古文獻也稱少昊發明瞭漢字。這個說法是可以接受的,因為少昊緊接著黃帝登上天子位,他們是同時代的人,並且倉頡不可能事先準備好,所有以後可能會用到的漢字,

 

也就是說,同樣處在漢字初創時期的少昊的史官,也在大量創造漢字。

 

隨著時間的推移,需要新創制的漢字只會越來越少,但不會沒有,

 

例如唐朝的武則天就新造了幾個漢字()

 

又如我國在18-19世紀接觸到西方自然科學時,

 

也為化學元素新造了漢字,如等等。

 

少昊時代的漢字,其字形至今未見。

 

但頒佈於少昊在位期間(2307 B.C.-2277 B.C.)的二十八星宿系統,二十八個星宿名所用的漢字,應該就是少昊時代使用的漢字,如角、亢、氐、房、心、尾、箕等等。

 

文獻記載少昊政權使用的文字稱為鳥書。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

 

因為少昊是天皇的後裔,屬於古越族,該族素有崇鳥的傳統。

 

既然少昊的祖先使用鳥跡記載歷史,那麼,少昊的史官使用帶有鳥形象元素的漢字(也就是所謂的鳥書)來記載歷史是很自然的。

 

我國東周時代出現了鳥篆,這是一種帶有鳥形象的篆書,主要流行在吳越楚等國。這種文字形體是對鳥跡、鳥書的變相繼承,

 

也是後代的古越族對其祖先文化的一種傳承。

 

-------------------------------------------------------------

 

五、蓋天宇宙模型

 

 

 

蓋天宇宙模型是中國最早的宇宙模型,有考古跡象顯示,

 

它早在距今8000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

 

蓋天宇宙模型把宇宙分成天、地、人三個部分。

 

其中,天在人的頭頂之上,地在人腳之下,人在天地之間。

 

這一宇宙模型的側視圖可由漢字正體字中的傘字來表示,

 

即上面的人字頭為天蓋,下面一橫為大地平面,中間一豎為天地柱。

 

在天地柱兩旁是生活在天地之間的人類。

 

蓋天宇宙模型認為,天的形狀是圓錐形的,其圓錐頭指向北極點。

 

圓錐頭就是天地柱的頭部。天地柱的下端植根於大地中心。

 

大地是平面物體。天地柱又名昆侖山。

 

天和地以天地柱為軸心作相對旋轉運動。

 

蓋天宇宙模型類同於並來源於颱風結構。颱風眼是一個巨大的氣體柱,它高聳入雲,直指天空。它相當於蓋天宇宙模型中的天地柱。颱風週邊的雲氣圍繞颱風眼作斡旋運動,這相應於天地的相對旋轉運動。地面氣流盤旋進入颱風眼底部後迅速上升,在颱風眼上端被盤旋甩出,化成暴雨斜掃大地,帶來巨量降水,使得大地瞬間積水成河,這就是河出昆侖古老說法的真正來源。

 

 

 

新石器時代玉器中有一種叫做玉璿璣,它就是颱風的水準截面模型——中間圓孔就是颱風眼,外緣一般有三個同向的牙齒(因而它又被人稱為牙璧),這三個牙齒呈現拖拽之形,使得整器看上去像是池水中的旋渦。

 

這三個拖尾之形實際上表示颱風在高速旋轉時甩出的雨水。這種玉器通常也在邊緣上刻出幾個鋸齒,這種鋸齒是用來表明伴隨著整器的(想像中的)旋轉運動,還發生連帶的聲響,即與颱風暴雨相伴隨的雷聲或飛沙走石的聲響。

 

另外一種形狀奇特的玉器,即所謂的有領玉璧,它實際上是用來表示天地柱的,它代表的是天地柱的水準截面——中間的空心圓孔是空氣柱的水準截面(圍繞空氣孔的玉領用來表示空氣柱的伸展方向),而天地柱在本質上是空氣柱(天地柱實際上是由天地的相對旋轉運動自然形成的,因而必然是空氣組成的,這和颱風眼的形成是一個道理)

 

從上面介紹的蓋天宇宙模型與颱風結構的關係,可以看出來,蓋天宇宙模型的發明者必然是生活在中國(或世界)的颱風高發地區的族屬,這就是生活在江浙閩台粵這一代的族屬——古越族。所以,蓋天宇宙模型的發明者就是中國的古越族。

 

      

 

距今5500年前後,古越族社會的重心在中國浙江杭州,這個地理位置便於古越族通過海洋與江河聯絡各地的族屬。在環太湖地區的三萬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出現了一個古越族建立的國家,我們可稱之為良渚古國。

 

3313 B.C. 這一年開始,良渚古國正式開始統一中國的過程,

 

其統一行動的理論依據正是蓋天宇宙模型。

 

因為,根據蓋天宇宙模型,天地的旋轉軸向上指向北極點。而北極點是全天群星圍繞的焦點。根據天人對應的古老觀念,天上的群星是人類的代表,既然群星有秩序地圍繞北極點旋轉,那麼大地上的人類也必須圍繞一個大人物生活,他就是天子。

 

 

 

良渚古國最著名的文物是琮,一種玉制的柱形物,其中空部分正是像颱風眼那樣的空氣柱,也就是天地柱。古代帝王用琮來禮拜大地。這是因為天地柱植根於大地中心,天地柱又名昆侖山,而大地上的各個地區總是以區內大山作為代表,故大地中央的代表物就是昆侖山,

 

用琮禮拜大地這一儀式的含義是:持琮的禮拜者在觀念上位居大地中央,是四方人們圍繞的中心人物,他就是帝王。

 

中國古人習慣使用龜這種動物作為蓋天宇宙模型的實物例證,龜的背甲呈穹隆形,代表天;龜的腹甲平坦伸展,代表大地。龜的長壽也可表示天長地久。既然龜代表了天地和時間,也就是宇宙,所以中國古人選擇用龜甲來卜問未來在天地之間將發生的任何事情。

 

中國古人也選用方、圓這兩種最基本的幾何形狀來代表大地和蒼天,但要注意,方和圓只是被作為天地的簡潔的代表符號,並非表示天地的實際形狀。

 

如果在這一點上誤解了古人,那麼會產生一個問題:

 

圓天與方地在邊緣上如何密合?

 

這是一個愚蠢的問題,而且也並非表示蓋天宇宙模型的失敗,

 

我們只要看看龜殼,就知道圓天和方地是如何密合的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shai 的頭像
    Ashai

    燈塔之家部落格

    Ash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