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伊 · 馬丁納博士
幸福快樂是一種選擇,情緒平衡是一種能力。
介紹2本實用的書,有助於讓自己進行深入的療癒,以及淨化的功課。
Learning
is fun! Keep Awareness!
作者簡介:洛伊.馬提納是一位世界知名的整體醫學醫師, 也是世界知名的演講者,他在世界各地的健康會議及研討會中,擔任主要演講者
洛伊.馬提納整合了各種醫學領域,包括:針灸、順勢療法、草藥學、脊椎整脊、花精療法、氣功、免疫療法、彩虹診斷法、回溯療法、電子診斷、生物反饋,與其他療癒法。
並藉由研究,找出可協助人們,治癒他們自己的最佳方式。
文武雙全,不但有超過50本與健康、靈性成長相關的的暢銷著作,
並且是黑帶六段的武術高手,曾蟬聯歐洲自由搏擊賽7年冠軍!!
所著的國際暢銷書“學會情緒平衡的方法”(Emotional Balance: the Path to Inner Peace and Harmony),其中所教導的穴道按摩方式,融合了中醫經穴及心理學,
幫助情緒的釋放與平衡;而這個方法,不花分文且簡單易學,因此任何人都可以輕易達到身心靈的療癒!
洛伊.馬提納博士熱衷於療癒和助人,更是經驗豐富的大師級導師。
將科學理念與靈性結合,以實用且落實的方法來教導人們,
學習者在熟練運用這些方法之後,可獲得對自我人生的美好洞見、提高生活品質;進而發現可以使自己,在個人成長和自我療癒、創造力的潛能,激發出來。
這些方法不僅是提供給醫師、療癒師,同時也針對一般大眾,
任何人都可以很輕易的將技巧,運用在自我的健康照護上。
英文影片介紹:BOOK Emotional Balance by Dr Roy Martina - Hay House Publisher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tzhh3Q9oUA
繁體中文版:學會情緒平衡的方法 (2002年 方智出版社)
Achieving Emotional
Balance ─The Path to Inner Peace and Healing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91402
簡體中文版:改變從心開始 學會情緒平衡的方法 (2009年 雲南人民出版社)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372450/
目錄
譯者序 奇妙的資訊醫學
推薦序 活力醫學新觀念
引言 情緒平衡:航行於意識的三個層次
第一部 情緒:行動中的能量
未解決的情緒:自由基能量
誘因:內心世界的反映
自我排拒與自我接納:管理內心的亂流
業報與情緒:一個銅板的兩面
殺人套索:情緒阻礙了痊癒
細胞記憶:業力信息的無限閘口
覺察是一種矛盾
第二部 實際的情緒平衡技巧
情緒平衡的基本工具:統合與釋放
脈輪:通往意識的七個閘口
情緒鞭撻傾向:通往自由的最後一個路障
寬恕治療:釋放傷痛
情緒療癒公式:讓治療自然展開
同步智性:吸引未來
-------------------------------------------
繁體中文版:學會情緒平衡的方法2—身心靈全方位療癒 (2009年 方智出版社)
Deep Soul Diving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35188
內容重點:「永遠改變」的七步驟、療癒靈魂創傷的六個程序、
情緒穴點「黃金三角」組合、十四個讓你面對人生課題的脈輪。
--------------------
底下摘錄第一本簡體中文版的引言內容
引言:情緒平衡:航行於意識的三個層次
聯結身體與心靈的自然癒合能力,最強而有力的途徑就是情緒。
身體和心靈借由意識聯結,融合為一。
情緒不僅和中樞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有內在關聯,而且深深聯結我們的思維模式與生理健康。
情緒同時也代表能量的流動,它沿著身體裡的特定經絡,集中在七個能量中樞,也就是梵文所謂的七個脈輪(chakras)之上。
如果我們開始把情緒當成動能來探索,並運用情緒平衡技巧(Techniques of Emotional Balance)來釋放阻礙動能的障礙,
便可治癒生理上的疾病和緩解壓力,甚至能打開意識的更高範疇,以及主宰我們的需求與渴望的更大潛能。
情緒平衡技巧擷取數種治療模式與哲學傳統,與我們多層次的更高天性協調一致,從而顯現出人類的心靈與能量;以及潛能的終極源頭,亦即所謂的造物主,是息息相關的。
情緒平衡技巧是管理情緒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也是最簡單的方法之一。
過去十年來,我將這項技巧傳授給歐洲數千位健康照護專業人士,幫助他們在日常診治病人的過程中運用此法。
這項研究的成果非常耀眼。情緒平衡技巧的治療範圍相當廣泛,
包括各式的頭痛、恐懼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集中營症候群、慢性疲勞症候群、過敏、夢魘、害羞、怯場、尼古丁或酒精成癮,甚至婚姻或人際關係問題,都能達到95%以上的治癒率。
1999年,我開始在加州拉霍亞(La Jolla)喬普拉身心靈健康中心(Chopra Center for Well Being)講授情緒平衡技巧,並得到了類似的回饋。
本書並無意取代專業治療,不過有了書中提供的工具,你就可以學習化解痛苦的感受,而你所得到的洞見,將會幫助你步上自己的靈修之路。
就本質而言,此書以及其中的情緒平衡技巧,攸關於和造物主接軌這件事。
造物主是無邊無際、沒有限制的,它就是
“所有的現在”(All That Is)、
“所有的過去”(All That Was)以及
“所有將會出現的未來”(All That There Will Ever Be)。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生命源頭之火裡的一小簇神聖火花,我們的情緒就是通往神性的最佳途徑。
我們一旦脫離了與造物主合一的狀態,就等於把我們的能量從生命源頭隔絕開來。
事實上,我們太容易忘記或忽略,我們神聖的本質了。
孤絕永遠是一種自我傷害,更何況我們變得如此擅長於,生活在孤絕中,
而認為這是其他人、環境、天性或天意,把孤絕加諸於我們身上。
如果我們只留意局限於,物質世界的五種感官所提供的資訊,而忘了我們是誰,我們就陷入了,相信除此之外別無他物的幻象。
然而我們對現實的觀點,只是由我們有限的感官,在內心螢幕上投射出的幻影。這便是隱藏在事物背後的終極制約。
在我們生長的世界裡,其他人也都沒意識到自己真正是誰,
因此我們才繼續深信限制、痛苦、疾病和苦難都是人生的常態。
多數人對自己的偉大潛能毫無覺察,總是繼續在生活中,製造出相同的制約模式,而導致了壓力與疾病的產生。
代代相傳的知識促成了這些制約,此現象本身便是一種潛意識層面的集體幻相。為了得到智慧,我們首先必須解放自我,掙脫由老師、同儕、心理認知等灌輸給我們的諸多受制信念。
借著和身體裡的情緒、思想及能量協調一致,便可達到自由自在的境地。
只有到達那種境地時,我們才能阻止投射式的現實(projected reality),
而開始得到當下的存在感,這才是治療最重要的部分。
人類共用著一項事實:我們都在尋求幸福快樂。
幸福快樂一向跟生存的種種需求有關,比如說,我們都需要遮風蔽雨的屋頂、三餐食物、健康的子女或是美滿的關係。
許多人把幸福快樂跟成功、富有或美貌畫上了等號,其實我們可以毫無條件地感受到快樂的。
有些人尋求的是一份更高的幸福形式,並稱之為“至樂”,即一種全然幸福的狀態。
至樂是一種沒有任何理由,就感覺很快樂的心境,也是幸福與自我的最高展現。無條件的幸福、快樂或者至樂,與我們目前的處境;或無常易變的情緒無關。
至樂乃是一種情緒徹底平衡的存在狀態。
你或許會問:如果沒有快樂的理由,我為什麼會感到快樂?
難道生而為人,不足以令你快樂嗎?
難道存在的本身,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嗎?
快樂的三個層次
為了達到並維持在更高的意識層次上,也就是情緒平衡或者至樂的狀態,
我們需要解析一下快樂的三個層次,與三種個人意識層次的關係。
平衡情緒是一種技藝,它幫助我們優雅且善巧地鍛煉心智,逐步達到並維持在更高的意識狀態裡。
這個微妙細膩的技巧,是由20年以上的治療經驗和觀察發展出來的。
第一個層次:競爭式的快樂
在意識中,從競爭得來的快樂是最低的層次。
有些人永遠困在企圖達成競爭式快樂的狀態裡,他們輸的時候,往往變得怏怏不樂且具有破壞性。
這些人完全經由競爭,來界定自己和個人的價值,並且把“輸”這件事看成是個人最終的失敗。
如果他們輸了,他們會很痛苦。
競爭可見於運動、遊戲和賭博,以及商業、學術和戰爭等領域。
在這些領域裡,當我們得勝或超越他人時,我們都會覺得快樂。
在商場上,我們一旦擊敗了生意的對手,就覺得很快樂;
在學校裡,我們得到比其他同學更好的成績時,也感到非常快樂。
戰利品、收入以及其他衡量的標準,測量出了眾多競爭形式的結果;
而身為競爭者,毫無疑問會覺得棒透了——尤其在我們脫穎而出,得到第一名,可以享受這些獎賞的那一刻。
然而這種競爭式的快樂總是短暫的,遲早我們會嘗到被擊敗的滋味,
因為永遠會有下一場戰役等著我們獲勝,而且在每一場比賽之中,
只可能有一個優勝者;或一支隊伍勝出,其他人都被界定為“失敗者”。
以下這則古老的印度故事,描繪出了這種形式的快樂的局限。
兩個商人在一條繁華的街上,比鄰開設了類似的商店,他們每天激烈地爭取客源,而兩人唯一的快樂,就是從對方手中搶走一個客戶,或是比對方賺進更多的利潤。他們活著的目的,只是為了看到對方失敗。
有一天,天神派遣了一位使者,到其中一個商人面前。
“你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東西。”使者告訴他說,
“而且從現在開始,你的任何願望或渴望都可以實現。”
不用說,這個商人非常高興天使是沖著他,而非他的競爭者來的。
“不過這是有條件的。”使者又說道。
“什麼條件?”商人熱切地問道。
“無論你得到什麼,你的對手都會比你得到的多一倍。”
商人聽了起初滿臉沮喪,然後就開始盤算該怎麼辦。
沉思了幾分鐘之後,他告訴使者說:“我知道我要什麼了。請弄瞎我的一隻眼睛吧!”
商人的要求屬於,典型的第一個意識層次。我們有時也會從法律訴訟事件中看到這種自毀傾向。
人們覺得有人對他們不公不義,在對方沒受到應得的懲罰;或是獲判無罪時,
他們往往會變得冷酷偏激、懷恨在心,他們的一生很可能因此而辛酸苦澀。
第二個層次:條件式的快樂
條件式的快樂比競爭式的快樂更為常見。
處在這個更高一等的意識層次,我們往往會把快樂和特定的外在條件聯繫在一起。舉個例子,當我們年輕、強壯、美貌、充滿活力時,我們非常快樂;
但是年老的徵候一旦出現,我們就變得沮喪受挫了。所以快樂之中必須具備青春的條件。
在另一個場景裡,每當嬰兒誕生時,小夫妻都是快樂無比的;
然而當寶寶變成了無法無天、動個不停的小搗蛋,
或是進入了青春叛逆期,父母就變得鬱鬱不樂,或生氣憤怒。
只要朋友對我們好,並認同我們的態度,我們就很快樂;
朋友一旦說了一些不中聽的話,或是不同意我們的意見,這份友誼就變質了。
熱戀中的我們,是處在有條件的意識狀態中,覺得一切都美妙極了;
然而過了幾年,我們的批評變多了,興致卻少了。
條件式的快樂永遠不會長久,因為條件總是會改變的,我們遲早會發現事情,並不像當初所想的那樣,那時我們就可能變得怏怏不樂了。
第三個層次:無條件的快樂
無條件的快樂就是至樂。
處在這種意識狀態中的我們,不需要外界的能量或刺激,便能感覺快樂與祥和。毫無條件地生活,就是接受自己是個,可能犯錯的血肉凡軀,並歡迎改變、死亡和受苦。
處在至樂裡,無論不舒適或愉悅,我們都欣然接受;我們不執著於結果,而能享受和體驗充實的人生,
我們對於沿途的幸福安適,與種種經驗充滿了感恩之心,而能心平氣和地對待他人和自己。
我們放下評斷;或要求對的需要,從容地寬恕一切。
我們瞭解自己跟所有的當下、造物主、我們的整個生命是合一的。
如果我們能毫無條件地活著,多數時間,都會處在心理與情緒的中心點,
而沒有任何騷動,也就是處在所謂的靜止點(still-point)之中。
這是一種全然寧靜與和諧的感覺,深深感覺到合一與無限。
身處靜止點就是與真我聯結而沒有了時間感,沒有了內在的嘈雜與分歧,只是與永恆的“當下”合而為一。
靜止點意味著,我們在頃刻之間覺察到身體裡的每個細胞,在本質上都是完美的,而我們人生的整個目的,就是要找到這個沒有嘈雜,或不和諧的內在境界。
(註:以上靜止點的論述,是很流行的人天善道見地。)
借由聯結心中的靜止點,我們也會啟發他人去尋求最終極的真我。
我們內在的合一之光,將會照亮周遭的空間,創造出影響他人的連鎖反應,
並幫助他們從不和諧或騷亂中解放出來。
至樂乃是完美的靜默,是所有的當下的完整光譜,如同陽光包含了所有的色彩。
一旦失去了這樣的靜默,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強加設置的界分感;
事實上這些界分感之所以會存在,乃是因為我們沒有用內在的光來照亮它們。
在至樂的狀態裡是沒有界分的。我們一旦發現了界分或騷亂,便脫離了至樂,脫離了靜止點。
古老的吠陀經典裡面有一則美妙的故事,它點出了我們的真實面目,
以及我們何以會忘卻,自己最初的完整潛能,也就是梵文的swarupa一詞。
在印度的某個叢林裡,母獅子產下了一頭幼獅。不幸的是,母獅生產後不久就死了,留下只有數周大的小獅子。
饑餓的小獅子不斷試著喚醒它的母親,卻徒勞無功,最後它跌跌撞撞地走開了,迷失在樹林裡。
在命運扭轉的力量之下,尋找食物的幼獅遇見了,正在哺喂小羊的母羊,溫柔的母羊接納了幼獅,並喂它吃奶。
小獅子被羊群接納,在羊群中長大,自然(因為它並不曉得)認為自己是一隻羊。
有時它在羊群裡也覺得格格不入,它學不會咩咩叫,青草又令它難以消化;
儘管內心有一個越來越強的聲音告訴它說,它和其他的羊是不同的,
然而現實又似乎不是這麼一回事,它最終還是接受了,自己和其他的羊是一樣的這件事。
有一天,當羊群一如往常吃著青草時,一頭巨大的咆哮著的獅子開始追逐它們。
受到驚嚇的羊群,包括幼獅在內,拼了命地狂奔逃命,咩咩地嘶叫著。
看到幼獅如此害怕,而且像羊一樣咩咩地叫著,獅子深感震撼,而停止了步伐。
一瞬間,巨獅一口攫住了幼獅,叼著後者的頸子沒入了森林。
獅子向嚇破膽的幼獅解釋,自己並不打算吃了它,而且告訴幼獅,
它是森林之王獅子的兒子,不該與羊群為伍,更別提吃青草或咩咩叫了。
可是幼獅不理解獅子告訴它的話,只是不斷地哀求:“別吃我,求求你!”
獅子這才瞭解幼獅,完全沒察覺到自己的真實本性。
獅子把幼獅帶到附近的河邊,讓它看看自己的倒影。
幼獅看到自己的模樣,終於接受了獅子告訴它的話。
它走路的姿態立刻變得優雅起來,看上去真的像是一頭獅子了。
它把頭抬得高高的,不再像覓食青草的綿羊。
它停止咩咩叫,開始發出獅子的吼聲。它終於覺察到了自己的真實本性。
這則古老的故事已經流傳了數千年,在今日更具深意。我們多數人就像是故事裡的幼獅,忘記了自己真實的本性;
有些人的行為就像周遭的羊群,他們既無自尊,也不自重地過了一生。
我們的行為舉止變得像羊一般,為了小小的物質收穫,而出賣了尊嚴,但仍覺得不滿足,
還沉溺於酒精、香芋、糖果或毒品,以求忘憂。
我們中間有許多人一直處於壞心情,牢騷抱怨,計較爭執,以及為了小問題而倍感壓力的情況裡。
這個故事也讓我們聯想起每個人的內心裡,都有一小簇神聖的火花,
也就是所謂“更高層次的自性”(Higher Self)。
西方世界所有風靡當代的精神導師,如迪派克
· 喬普拉(Deepak Chopra)、
韋恩 · 戴爾(Wayne Dyer)以及路易絲 · 海(Louise Hay),都只是在複述著許久以前古人一再告訴我們的事:
我們必須放下自己所意識到的缺陷,了悟我們本是神聖的存有。
一旦接受了自己的神性,並一心一意地依據它來行止,
就能夠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活得有尊嚴,繼而能勇敢無畏地面對人生的挑戰。
如果我們能夠接受自己本有的神性,將會視他人為同等神聖的生命,甚至在對方尚不自覺時,也如此對待他們。
只有到達那種境界,我們才能夠愛、尊敬並接受他人,而絲毫不在意對方的人種、背景、性別、年齡、宗教信仰、教育程度、信念、國籍以及社會或經濟地位。
我們將毫不費力地征服憤怒、恨意、嫉妒、貪婪,
而擁有豐沛的愛、同理心、犧牲奉獻的精神,以及柔軟易感的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