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殺掉所有的分離意識。」

 

 

 

頭腦是以分離、分割、分析的觀點來思考。

 

經由頭腦,生命被分割為許多片段。

 

生命本身是不被分割的;生命本身是一體的。

 

生命本身仍然是無法被分割的,但是頭腦以片段的觀點來思考,

 

所以不論頭腦說什麼都註定會是虛假的。

 

樹木在那裡、天空在你頭上,地球、你與每一件東西都深深的合而為一。

 

樹木看起來是與你分離的,但是它並不是如此,它也無法是分離的。

 

太陽如此的遙遠,但是如果太陽死去你也無法生存下去。

 

你在這裡馬上就不存在了。

 

沒有了十兆英哩之遠的太陽,你也無法存在於這裡。

 

如果太陽不存在,我們也絕對無法知道它不存在了,

 

因為到時候不會有去知道這件事的人存在。

 

我們是太陽光芒的一部份。

 

整個大千世界是一個宇宙性的合一。你不是孤立的;你不像一座島嶼。

 

你是被連接的;你根植於存在的海洋中,就像個波浪一樣。

 

  

 

除非一個人深刻的感覺到這種事,否則他無法進入三摩地,

 

他就無法進入存在全然的狂喜;

 

因為如果你認為你自己是分離的你就無法融合、你就無法臣服。

 

如果你認為你不是分離的,那麼臣服就變得很容易;它會發生。

 

如果你覺得你與生命合一、你就可以信賴它。那麼就不會有恐懼。

 

那麼你就可以快樂的、狂喜的死在其中。那麼就沒有死亡的恐懼。

 

  

 

死亡的恐懼會進入存在是因為你認為你是分離的。

 

然後你就開始戰鬥,然後你就開始防護。你開始在衝突當中將自己視為敵人。

 

你以征服、勝利的觀點來思考。

 

但是到時候你將會被打敗;你的失敗是確定的。

 

  

 

你只是整體的一部份,但是你一直與整體戰鬥。

 

那就是為什麼你在每個地方看到的每一個人都是失敗的:

 

他們被打敗、他們受到挫折。

 

而在最後,每個人都會了解生命一直都只是一種長期的失敗而已。

 

不只那些不成功的人會感覺到這一點。

 

那些成功的人也會感覺到這一點。

 

拿破崙、亞歷山大,甚至連他們這種人都會覺得被打敗。

 

  

 

為什麼事情是如此的呢?因為你並不是與整體分離的。

 

如果一個人認為他是與生命分離的,我會稱他為沒有宗教性的人;

 

而如果一個人了解他是生命的一個有機性部份,我會稱他為有宗教性的人。

 

我說生命的一個有機性部份,並不是指一個機械性的部份,

 

因為機械性的部份可以被取出來;有機性的部份無法被取出來。

 

事實上它並不是一個部份,它與整體深深的合而為一。

 

  

 

一個有虔誠的人會超越憂慮、超越死亡的恐懼,

 

因為現在他知道他不存在、而整體才是存在的。那麼怎麼能夠有恐懼呢?

 

甚至死亡都變成了一種交流、一種會合。它不是溶解。它反而是融合。

 

它不是某種反對你的東西。而是一種可以讓你深深的放鬆的東西。

 

  

 

生命是憂慮的緊張狀態。死亡是美麗的。你只要進入深沉的放鬆就好。

 

你又再次回到了源頭。波浪會再次升起,但是這一刻它已經停止了;

 

它已經進入了休息的海洋之中。死亡是一種深沉的休息。

 

而在新生之前,那種休息是有必要的。

 

一旦你了解這一點就不會有恐懼。

 

一旦你接受了並且察覺到深刻的、有機性的、海洋般的一體性時,

 

你就接受了每一件事情。

 

你知道每一件東西都是一,存在是一。它看起來有許許多多不同的形式,

 

但是只有形式是不同的。它的實質、最內在的核心,仍然是一。

 

  

 

這種態度會幫助你非常容易的進入靜心。

 

記住,如果你害怕死亡,你也會害怕靜心。

 

那是一種邏輯上的推論。如果你害怕死亡,

 

你就無法全然的允許自己進入靜心,

 

因為靜心是一種死亡。你有意識的、自願的將你自己與整體融合。

 

你以個體、自我的身分而死,並且與無自我的存在合為一體。

 

  

 

如果你害怕死亡,你也會害怕靜心。

 

但是如果你愛上靜心,你就不會害怕死亡。

 

如果你無懼的進入靜心,你就會變成不死的,因為將不會有死亡等著你。

 

你已經死了,所以你怎麼能夠再死一次呢?

 

一個進入了靜心的人已經死了。

 

現在你不能夠再死一次,現在死亡無法摧毀你了。

 

你已經臣服了;你不再是你了。

 

死亡會進入一間空屋子。它在那裡將找不到你。

 

  

 

只有自我會死,你不會死。你的生命是永恆的,但是自我是短暫的。

 

自我只是一個被創造出來的、被編造出來的現象。

 

你創造了它。它是必需的、它有某種用途。

 

在社會上,你需要一個自我;

 

但是在生命中、在存在中,同樣的自我會變成一個障礙。

 

  

 

門徒就是指超越社會,因為它就是使自我臣服。在社會中,自我是有需要的。

 

你必須有一些參考點來指出你是誰。

 

在門徒這件事中,是不需要那個參考點的。

 

你不需要去說你是誰;你可以只是存在就好。你存在,那就夠了。

 

沒有必要告訴別人你是誰。那個「誰」是社會的需要。

 

存在從來不會問你是誰。

 

  

 

當你拋棄自我時,你就準備好要與整體合一了。

 

這就是兩種講同一件事情的方式:

 

你可以認為整個存在是一,或者你認為你沒有自我。

 

兩者都會做同樣的事,結果會是一樣的。你會變成一種海洋般的一體。

 

而一旦那個一體性被了解了,你就不可能再失去它了。

 

「殺掉所有的分離意識。」

 

只要變成一滴水、一滴落入大海並且與大海合而為一的一滴水。

 

不要害怕死亡,因為事實上對你而言是沒有死亡的。

 

  

 

一個害怕的人是一種虛假的現象、虛假的實體,

 

是一種由分離意識所創造的實體。

 

在靜心中,要記住你正在跳回源頭、跳入源頭。

 

你正從自我走向一個無自我的存在。

 

要準備去死於靜心之中。如果你可以死於靜心之中,你就會得到永恆的生命。

 

你就會變成不死的。

 

「殺掉感官刺激的慾望……。向感官刺激學習並且觀察它,

 

因為只有如此你才能夠對自我了解的科學下手,

 

並且使你的腳踏上階梯的第一階。」

 

  

 

「殺掉感官刺激的慾望。」我們為感官刺激而活,我們渴望感官刺激。

 

我們一直在尋找更新鮮的感官刺激;

 

我們的一生是一種去獲得新鮮感官刺激的努力。

 

但是發生了什麼事?你越尋找感官刺激,你就變得越不敏感。

 

你喪失了敏感性。

 

那看起來很矛盾。在感官刺激當中,敏感性喪失了。

 

然後你就要求更多的感官刺激,而這個「更多」卻更加的殺死你的敏感性。

 

然後你再要求更多的東西,而最後會有一個時刻來臨,

 

那時你所有的感官都變得遲鈍與死寂。人類從來沒有像今日那麼遲鈍與死寂。

 

人類以前總是更活生生的,因為以前並沒有那麼多滿足感官刺激的可能性。

 

但是現在科學、進步、文明、教育,已經創造了許多進入感官刺激的機會。

 

到最後,你會變成一個死氣沉沉的人;你的敏感性會喪失。

 

嘗更多的食物——強烈的味道、重口味的食物——然後你的味覺會喪失。

 

如果你環遊世界並且繼續去看更多美麗的東西的話,你會變得盲目;你眼睛的敏感性將會喪失。

 

  

 

你每天換愛情的對象——女朋友或男朋友、妻子或丈夫。

 

如果你每天換對象,你對愛的敏感性就會死去。

 

你正在進入危險地帶。你將永遠無法進入深處;你只會在表面上移動。

 

你經驗的事情越多,你的經驗能力就變得越少。

 

然後在最後,當你周圍的每件事情都變得死氣沉沉時,

 

你就會要求神性、你就會要求喜樂、你就會要求真理。

 

一個死氣沉沉的人無法體驗神性。要體驗神性你需要全然的敏感性;

 

你需要變成活生生的。

 

記住,只有相似的東西才會帶來同類的東西。

 

如果你想要神性,「神性」就是指最活生生,

 

永遠活生生、永遠年輕、永遠翠綠的東西,

 

如果你想要與神性會合,你就必須變得更鮮活。要怎樣才做得到呢?

 

「殺掉所有感官刺激的慾望。」

 

不要尋求感官刺激;要尋求敏感性,要變得更敏感。

 

  

 

這兩者是不同的。如果你要求感官刺激,你就會要求東西;你就會累積東西。

 

但是如果你要求敏感性,你必須在你的感官上面下工夫,而不是在東西上面。

 

你不是要去累積東西的。

 

你必須加深你的感覺,你的心、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鼻子的感覺。

 

每一種感官都應該變得更深刻,好讓它能夠感覺到微妙的東西。

 

  

 

我們甚至無法感覺到粗糙的東西,而我們必須變得有能力去感覺微妙的事物。

 

這個世界看起來是粗糙的,原因是我們無法感覺到微妙的事物。

 

看不到的東西隱藏在看得到的東西之中。

 

看著這些樹木。你看到粗糙的一面:樹木的軀體。

 

你從來不去看、從來不去感覺它內在的生命。那就是它的成長!

 

樹木本身並不成長:樹木只是一個軀體。

 

別的東西、看不到的東西正在它裡面成長。

 

而因為有它,樹木才會成長。內在正在成長,而且因為有它,外在才會成長。

 

但是你只看到樹木,所以只有外在被看到而已。

 

  

 

看看你的四周。仔細看著你朋友的眼睛。

 

你只看到眼睛、而沒有看到那個透過眼睛在看的人。

 

觸摸你朋友的身體。你只觸摸到粗糙的東西;

 

你從來沒有感覺到內在的微妙之處。

 

只有身體、那個外在的被感覺到;

 

因為你的眼睛(你的感官)已經變得如此遲鈍,

 

以致於它們無法感覺到內在的、那看不見的東西。

 

  

 

你需要更多的敏感性。要求更少的感官刺激並且在敏感性當中成長。

 

當你觸摸的時候,要變成那個觸摸。當你看的時候,要變成眼睛。

 

當你聽的時候,你的整個意識必須來到耳朵上面。

 

聽一首歌,或者聽鳥的叫聲,要變成耳朵。

 

忘掉別的事情,好像你只是耳朵一樣。

 

把你全然的存在放在耳朵上面。那麼,你的耳朵就會變得更敏感。

 

當你看著一件東西時,不論那是一朵花或是一張美麗的臉孔還是星星,

 

都要變成眼睛。

 

忘掉別的事情,好像你身體的其他部分都不存在,

 

而你的意識變成了只有眼睛而已。

 

那麼你的眼睛將能夠看得更深入,你也將能夠看到那個看不到的東西。

 

看不到的東西也可以被看到,但是你需要更有穿透力的眼睛來看它。

 

  

 

「殺掉所有感官刺激的慾望。」並且在敏感性當中成長。

 

關於世界的事情要想得少一點,而關於你的感官要想得多一點。

 

淨化它們。當你不要求感官刺激時感官就會被淨化。

 

當你要求越來越多的感官刺激時,你就在殺死你的感官。

 

  

 

發現神性的人是那些感官全然活躍的人、是感官達到最大值的人。

 

那麼你不只能夠看到神性、你還可以嚐到神性、聞到神性。

 

神性可以經由任何感官進入你。

 

只有當神性由所有的感官進入你時,終極的了解才會發生。

 

如果你只能看到神性,那就只是一種部份的了解。那麼你還不是真的成道。

 

如果你無法觸摸神性、無法嘗到神性,你就只是部份成道而已。

 

  

 

使用這種字眼看起來會是不合邏輯的。去嚐神?他是食物嗎?

 

是的,他是一切。你可以嚐他,

 

但是到時候你需要一種非常微妙的能力才能嚐。

 

你的食物本身會變成神性的。透過食物,神性會被感覺到。

 

優婆尼沙經的僧侶說過食物就是梵天。「Annaisbrahma。」

 

他們一定嚐過神,他們一定吃過神。

 

  

 

我們一直認為神是一種邏輯問題,所以我們一直在爭辯,不管是贊成或反對。

 

我們一直在爭辯神是否存在。那是無關緊要的。

 

神不是一種爭論、邏輯、理性的問題。

 

神實際上是一種敏感性的問題。如果你沒有感覺到他,就要變得更敏感。

 

任何的邏輯思考都不會有幫助。要變得更敏感!

 

如果你是敏感的,他就會出現。他總是在那裡,但是你不敏感。

 

思考使你遲鈍,感官刺激使你遲鈍。殺掉「感官刺激」的慾望。

 

  

 

「殺掉成長的渴望。」這句經文非常有革命性、非常危險。

 

「殺掉成長的渴望。」這句話看起來很荒謬,

 

因為如果你殺掉所有成長的渴望,

 

那麼又有什麼必要成長而進入神性呢?

 

那麼一個人如何才能夠得到真理、一個人要如何才能夠成道呢?

 

那麼為什麼要有靜心以及這些無謂的事情呢?我們必須深入這句經文。

 

「殺掉成長的渴望。」有兩種類型的成長。

 

一種是你可以做某些事情的成長;

 

另一種是你無法做任何事情的成長。

 

對於第一種,你的努力是需要的;而對於另外一種,你的不努力是需要的。

 

  

 

靈性成長就是第二種類型。你的努力將不會有幫助;它只會創造出障礙。

 

你無法對靈性成長做任何事。

 

你可以做的唯一的一件事就是臣服,而那是一種無為。

 

你只能做一件事:讓神性在你的內在運作。

 

你只能合作。你只能飄浮,游泳是沒有必要的,那是一種深深的放手。

 

這就是「殺掉成長的渴望。」的意義。

 

……像花朵一般無意識的成長,卻又急切的對空氣敞開它的靈魂。

 

你也必須向前推進,對永恆敞開你的靈魂。」但是對象必須是永恆!

 

  

 

「但是拉拔你的力與美的必須是永恆,而不是成長的慾望。因為一方面你在淨化上求發展,在另一方面你又因為追求個人身心發展的強迫性激情而變得堅硬。」

 

  

 

我要重覆一次:「但是拉拔你的力與美的必須是永恆,而不是成長的慾望。」

 

因為每一種慾望都是一種阻礙,甚至連達到神性的慾望都一樣;

 

每一種慾望都是一種奴役,甚至連想要自由的慾望都一樣。

 

慾望本身就是問題所在,所以你無法慾求神性。那是互相抵觸的。

 

你只能慾求俗世,你無法慾求神性;因為慾望就是俗世、慾望就是輪迴。

 

你無法慾求莫克夏(註:完全的自由)。當你在一種沒有慾望的狀態時,

 

莫克夏才會發生在你身上;

 

當你在一種無慾的狀態時,自由才會發生在你身上、神性才會發生在你身上。

 

讓神性帶出所有隱藏在你裡面的東西。

 

不要尋求成長。要臣服,好讓成長發生。

 

成長會發生,但是它不是透過你的努力、而是透過神的恩惠而發生的。

 

那將會透過神而發生。這種事情是有許多原因的。

 

  

 

不論你做什麼都絕對不會比你更偉大。它無法比你更偉大。

 

不論你做什麼,那些事都一直是低於你的。做者總是會比行為更偉大。

 

否則那是不可能的。畫家比他的繪畫更偉大,而靜心者也比他的靜心更偉大。

 

 

 

不論你做什麼,那些事都一直會是低於你的,所以你又怎麼能夠達成神性呢?

 

神性不會低於你,所以透過你的努力你是無法達成它的。

 

如果你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而接觸神,那個神會是低於你、而不是高於你的,

 

那個神只會是一種物品,是某種你可以握在手中、你已經得到的東西。

 

所以要記住,神無法透過你的努力而被得到。

 

神可以發生在你身上,但是它不會是一種成就。

 

  

 

那麼要做什麼?在你這部份能夠做什麼?

 

在你這部份,你必須做一種負向的努力。

 

那個負向的努力就是:不要創造障礙,不要創造阻礙。

 

保持敞開與等待,並且準備好要移動、出發。

 

如果磁力開始發生作用,你會讓磁力自己去做。

 

  

 

那麼我一直不斷的在強調的靜心又是什麼?

 

它只是要摧毀你的障礙;它是一種負向的努力。

 

透過靜心你將不會達到神性,

 

但是透過靜心你將會變得更敞開,然後神性可以發生作用。

 

透過靜心你會變得敞開;你的祈禱會達到神那裡。

 

你正在說你準備好了,你現在會合作。

 

那就是你這邊所需要做的所有事情。允許、放手、臣服。

 

透過意志,沒有事情能夠被完成。

 

在神性的層面上,沒有事情可以透過意志而完成,只能透過臣服而完成。

 

但是到時候,每件事都會發生。

 

  

 

透過我們在這裡所做的靜心,你只是在打破你的障礙而已。

 

那就是我強調你應該要像小孩的原因。再次成為一個小孩。

 

忘掉你的文明、文化、禮儀、儀態、人格、面孔。

 

那些都是門面。把它丟掉!要變成像小孩一樣。

 

  

 

那看起來會很瘋狂。拋棄頭腦然後回到童年看起來會很瘋狂。那就變瘋狂吧!

 

但是無論要花什麼代價,都要再度像小孩一樣。

 

耶穌說只有那些像小孩的人才能進入我的神的王國。我也要說同樣的話。

 

回到文明開始腐化你的那一點,

 

回到教育開始腐化你的那一點,回到社會進入的那一點。

 

回到你尚未社會化的那一點,回到社會的力量沒有強加在你身上的時候。

 

回到你天真純潔的那一點,除非你再次回到那一點,否則障礙還是會存在。

 

  

 

再度成為一個小孩。在這個過程中,你會覺得你是瘋狂的,

 

因為你正在拋棄你所有成人的價值觀:教育、文化、宗教、經典、禮儀。

 

你正在拋棄每一件東西。你正在回到社會尚未腐化你的那一點。

 

  

 

整個過程看起來會很瘋狂,但是其實不然。它是一種發洩。

 

如果你可以經歷它,你就會更清醒、更不瘋狂的走出它。

 

瘋狂會被丟掉。你會變得更純淨、更清醒。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shai 的頭像
    Ashai

    燈塔之家部落格

    Ash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