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底下內文皆摘錄整理自網路資料:

 

岡底斯山脈位處於東經78.3度至83.01度,北緯30度至34.2度之間,橫貫在北部昆侖山脈與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之間,如同一條巨龍橫臥在西藏西部阿里地區廣闊的高原上。它高高揚起的頭,有如一座大金字塔,聳立在阿里普蘭的高原上,這就是海拔6656的主峰岡仁波齊峰 (Mt. Kailash or Gang Rinpoche) ——祂是西藏子民心目中的神山之王,印度人心目中的宇宙中心

 

 

岡底斯,即藏語意底斯即梵語意雪山,兩種文字合得一學名,

 

印度人則稱它為凱拉斯”(kailash)

 

然而承受著岡底斯山之精神的正是它的主峰岡仁波齊峰。

 

岡仁波齊峰,佛經中所稱的大雪山,藏語意為寶貝雪山

 

梵語意為濕婆的天堂據印度教傳說,濕婆獨居神山修行,

 

日積月累修行得法力無邊,成為可以摧毀一切邪惡和創造一切善良的大神,

 

因此神山被看做是濕婆的化身。

 

佛教徒把它視為世界的中心須彌山的象徵,其山頂為帝釋天之居;

 

對苯教來說,岡仁波齊峰是苯教眾神的居住之地,

 

是雪域藏地的靈魂,是九層字山

 

對印度耆那教來說,它是創教人筏馱摩那獲得解脫之地……

 

因此,岡仁波齊峰是多種宗教和神話疊加的聖靈之山,

 

是各宗各派神聖匯聚的萬神殿;

 

這座充滿了宗教神話故事和歷史傳說以及種種動人傳聞的神山,

 

對於佛教、印度教、苯教和耆那教徒來說,正如麥加對於伊斯蘭教徒、梵蒂岡對於基督教徒,它是世界性的宗教聖地;同時,它也是一座正在被現代更多的人所認識、理解和發現的東方的奧林匹斯山。

 

從結構地質學上講,岡底斯主峰山體的上部,由第三系砂巖和礫巖組成,巖層平緩。看上去,它那質地堅硬的水平紋理巖層,構成十分誘人攀登的金字塔式階梯;塔形王冠堅實地嵌入它雄渾的身軀,那冠頂上萬年澆鑄之晶瑩透明的冰川白雪,疏密錯落有致,如此地黑白相宜,把它的冷峻、剛硬、雄渾和人類賦予的聖光一並呈現給世界。這大自然的神奇創造酷似神的刻意雕琢。

 

上世紀二十年代中,曾有外國的登山者來轉過神山,後企圖登頂而沒有成功;有史以來數以千萬計的人來朝拜和瞻仰過神山,

 

而岡仁波齊峰,它至今仍是一座處女峰,處處寓意著它的舉世獨尊。

 

在信徒的心中,那是神的居住地,只有天界之神靈可行,

 

而凡夫俗子、芸芸眾生,只能圍繞著它雄偉的身軀旋轉……

 

《底斯山湖誌》有言:岡底斯山為群山之王,高不可攀、直插雲霄,山脈雪峰林立、天寒地凍。山上,時常可見到掛著成排晶瑩發亮的冰淩的山洞和挺立著透明的冰筍、冰蘑菇的水晶宮,也可在兩山之峰之間見到巨大堅冰淩空橫架的冰橋;岡底斯山,除了巨巖重疊、大石壘壘外,就是雪的世界。

 

主峰岡仁波齊峰則像國王的座床,周圍群峰像順從的臣民,向主峰低頭圍繞;東邊的萬寶山,傳說是佛祖釋迦牟尼腳踏過的山,西為度母山、南為智慧女神峰、北為護法神大山……

 

按照藏傳佛教噶舉派的說法,岡底斯山是勝樂金剛的聖地,勝樂金剛為了開創佛法,普度眾生,降伏了原來占據此山的妖神魔怪。因此,尊崇勝樂金剛為本尊的藏傳佛教噶舉派,歷來把此大雪山作為他們的修行地,至今圍繞著神山還有許多修行洞的遺址。

 

按照密宗的說法,釋迦牟尼佛入涅槃前曾指示十六阿羅漢要長久住世,

 

十六阿羅漢之中的因竭陀尊者(Arhat Angaja) 的住世聖地,就在岡底斯山。

 

無上瑜珈的母續本尊勝樂金剛的24勝地之一,就在主峰岡仁波齊山頂上的勝樂輪宮,宮殿下方還有一千三百位阿羅漢,穴居山腰修行。

 

阿底峽尊者也在此地遇到因竭陀尊者,現在還留有很多記述阿底峽尊者看見因竭陀尊者示現的傳聞。據說,當年孟加拉高僧阿底峽尊者(BC 9021054)一行入藏傳法,行至神山腳下,依稀聽到山上敲擊檀板的聲音,阿底峽尊者當作是阿羅漢用午膳之時,便對眾人說:阿羅漢敲午鐘了,我們也吃飯吧。傳說自此以後,凡來岡底斯山朝聖者,如是有福之人,便可聽見檀板敲擊之聲。

 

 

 

  

 

岡底斯山是一種文化。

 

自從人類發現了它,創造了它,把心中最高的希冀寄予它,把轉世輪迴和通往天堂的幸福途徑賦予它,它就成為人們心中的一塊點金石,給信徒、也給所有平淡無奇的人生註入靈性的神光,人們惟有圍繞著它而頂禮膜拜……

 

岡底斯神山久負盛名。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岡底斯山,每年來此朝拜的世界各地的信徒成千上萬。來岡底斯山朝聖,是一個佛教徒或印度教徒乃至於苯教徒或印度的耆那教徒一生的最大夙願。

 

對於那些來自拉薩,來自四川、青海、甘肅、雲南的藏民,或對於那些來自印度、尼泊爾、不丹或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地區)的信徒來說,岡底斯山的朝聖之途是神聖而光榮、遙遠而艱辛的。人們為了徒步行走到岡底斯山朝聖,有的要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啟程,數千里的遙途,要穿越邈無人焉地區,或是要翻越喜馬拉雅山脈崑崙山脈。

 

 

他們有的沿途乞討,甚至死在半道,

 

他們有的朝拜了岡底斯山後,再也沒能返回家鄉……

 

死在岡仁波齊峰轉山道的外國人也偶爾會見到,而能死在岡仁波齊峰身旁是被看做是一種福氣。過去,有錢有勢的人家或居住在岡仁波齊峰附近的百姓,會將屍體送往岡仁波齊峰,以求死後有足夠福報,能容易的選擇轉世人間。

 

居住在岡仁波齊峰附近的阿里藏民是幸運的,他們擁有岡底斯山就已擁有一種至尊和財富;他們去尼泊爾、印度或青康藏區,只要一說他們是岡仁波齊峰附近的居民,就會受到特殊的禮遇。據說來過此山朝聖的外地人和外國人,回到家鄉後,也處處受人敬仰且自視高人一等。

 

過去,在印度、尼泊爾和不丹,各宗教信徒和修行者們來朝山時,在國內還可享受乘坐馬車不付錢的待遇。印度教徒們認為,只要朝拜過岡底斯山,其他的山就不用朝拜了。

 

圍繞岡仁波齊峰走一圈(約 六十公里)者,可洗盡一生罪孽;轉上十圈者,可在五百輪迴中免受地獄之苦;而轉上百圈者,便可以升天成聖。自古延續至今十二年一次的馬年朝山盛會,來岡底斯山的朝拜者更是人山人海。雖因教派的不同而使得信徒們轉山的方向不一,但各教派卻一致認為,這一年世界的大小眾神都集中於此山。馬年來此朝山一次,等於常年朝山十三次。

 

關於此,源出於神話一則,講的是密勒日巴大師(一OO~一一二三年)與苯教徒納若奔瓊在此山鬥法:原本岡底斯山一帶為苯教徒勢力,密勒日巴從噶舉派大師瑪爾巴得道後,便隱居岡仁波齊峰的山洞中修行。

 

傳說一日,密勒日巴和納若奔瓊二人分別按向順時針和反時針方向(佛教以順時針方向,苯教反之)轉山行至卓瑪拉而遇,便以誰拉對方返回原路決一勝負,確立神山之主由於勢均力敵相持不下,又比賽壘石,仍不能決出勝負

 

最後決定擇十五這一黃道吉日比賽登山,先到岡仁波齊峰頂者為神山之主

 

十五日晨,納若手搖單鈸,腰別皮鼓,奔向峰頂。

 

而密勒日巴卻穩坐洞中與弟子們講經,到了日上三竿方才出洞,望見納若拼命繞山而上,密勒日巴悠然對弟子們說:此人乃無能之輩。過了一陣他才平步青雲,扶搖直上山頂。待到納若精疲力竭到達山頂時,見密勒日巴早已在此誦經,便羞愧得雙腿癱軟,連人帶鼓滾下山去。

 

今之岡仁波齊雪山一側的一道冰雪不能淹沒的深溝,即傳說中當年納若從山上掉下來的殘跡;而轉山道途中的卓瑪拉山上留下了他們二人的足印。那年是藏歷的馬年。

 

其實爭奪神山之主的還有印度人,人們都說是自己最先發現它並據理力爭。

 

另有一則神話說:此地原係平原,後來突然出現了此山。

 

消息傳到印度,印度一高僧貢氏趕來想搬走此山。

 

他用繩來拉時,突然出現一群仙女在身旁跳舞,看舞使他忘了拉山。

 

此時,釋迦牟尼因眾多教派相爭,便說此山就應在此,而不能搬至他處

 

故用腳在山之四周踏了四下以做標記,並令其四面神看守此山。

 

貢氏看完舞後再拉山時,因有釋迦牟尼踏了四足而未能拉動。

 

 

 

神話歸神話,然世紀前數百年之歷史上,岡底斯山一帶曾為古象雄故國的勢力範圍,是不可爭論的事實。在佛教傳入西藏前,藏地為苯教的天下,苯教起源於象雄並成為象雄的國教,以岡底斯山一帶為中心勢力的象雄部族聯盟,正是以苯教信仰為精神的凝聚力來鞏固民族聯盟的。

 

岡仁波齊峰之主自然始於苯教。

 

神山之主之爭持續了近千年,最後才由密勒日巴的勝利,而使佛教成為神山之主,並持續了九百餘年,同時岡仁波齊峰也成為眾多教派共同的信仰之地。

 

傳說苯教徒納若甘拜下風後,曾向密勒日巴求得一塊修行地,

 

今之神山東南側的苯日山(即苯教山)便是苯教的修行聖地。

 

  

 

岡底斯山之岡仁波齊峰的神話傳說不勝枚舉,且每一種神話都可能會有數種不同的敘述,各自牽連著與它息息相關的歷史和宗教的脈絡;岡底斯山之岡仁波齊峰的美,通過古代詩人或學者的浪漫手筆早已成為一種無限……

 

然岡仁波齊峰是惟一的,正如太陽是惟一的一樣。它不僅經過人類千百載億萬次的神話疊加和歷史與文化的積累,即使以數千年來信徒們絡繹不絕的朝拜,也足以使它的神采光耀炫目……

 

  

 

藍天下,陽光普照,人們以順時針方向圍繞著岡仁波齊峰,在淺黃色的朝聖道上走著,偶爾也有逆時針轉道的苯教信徒走來。岩坡上,摩尼石堆和幡旗成為一種贊頌、寄托,謙卑虔誠的標誌。

 

寂靜的山谷裏,斷斷續續的人流如同一條竊竊私語的小溪,隨金色的山巖和礫石,隨草簇或澗水蜿蜒起伏。如今,這條古老而永恒的朝聖道,經過信徒們千人萬人億萬人、千次萬次億萬次的踏行,在陽光的梳理下,已成為一條發光的道路,人們把美好的心靈註入這條光道,也一次次在這條光道上通過對岡仁波齊峰的膜拜和凝視獲得永恒的心靈慰藉;這被信徒們踏過千年的光道,便積累起無窮的能量似形成以岡仁波齊峰為同心圓的磁場,一應天地萬象相合,兩極磁力相接共頻共契載……無論是信徒還是旅遊者,一進入這發光的場中,似隱藏在其間而來自宇宙冥冥深處的奇異魔力,就在同心靈的撞擊中迸發出超乎尋常的靈性之光……

 

 

岡仁波齊峰西面山側以南,有一座其貌不揚卻名聲大噪的小寺,叫做達布熱寺。此寺因當地著名的溫泉和咋達布熱山而建,故也以此為名。每年朝拜岡仁波齊峰的信徒多往咋達布熱朝拜,為的就是那座充滿神幻色彩的山,其山溶岩性地貌的奇石異色,為老百性貫以種種神化的附會,也皆因山旁之溫泉。這溫泉由眾多的小水泊環繞的石包泉眼組成,構成五顏六色的自然圖案。當地的老百姓把咋達布熱看做是白度母的領地,把蓮花生看做是這方聖土的保護神,因此傳聞此地尚存蓮花生的修行洞,咋達布熱也就更神聖了。  

 

岡底斯山是一方遠離塵世而充滿靈性的淨土,獨具東方特色的精神時空,

 

無論是朝拜它、觀望它或是神遊浸潤於它……

arrow
arrow

    Ash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